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出品,泸州老窖·国窖1573全程支持的《讲述中国故事》26日正式开播。第一集的讲述人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英国《卫报》将其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奇迹背后,是惊险万分。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6.7公里深海沉管隧道,距离最终合拢仅剩最后的12米。设计上称为“最终接头”——沉放入海,与一整条隧道连通,从而完成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全线贯通。
在安装海域的指挥船上,林鸣和同事们都在焦灼地等待着,最终接头的吊装沉放“安装成功”,却出现了横向最大偏差17厘米、纵向偏差1厘米的手工测量结果。
将6000多吨重钢混嵌入到事前已经安装好的第29、第30节沉管之中,难度极大,容忍偏差还是推倒重来?
林鸣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图为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深海沉管隧道施工现场
图为港珠澳大桥深海沉管隧道模拟图
在林鸣看来,要实现世界水平工程,就不能容忍任何瑕疵。“留下一个瑕疵以后,你没法去补它的。”
图为林鸣在港珠澳大桥工作现场
2017年5月3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接头再次对接,两小时内,林鸣下达了700多次口令,不断调整精准,在连续工作38小时后,E29、E30沉管终于焊接形成整体。
图为林鸣在港珠澳大桥工作现场
测量显示,东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6毫米。至此,6.7公里的沉管隧道永久结构胜利贯通,更创下了6000吨级别毫米级的对接精度以及滴水不漏的世界工程纪录。
图为港珠澳大桥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初,中国在外海沉管隧道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顶尖难度技术,林鸣带着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外海沉管隧道,过去只有日本、美国、荷兰,他们是这个方面的强国,有这方面的经验,你想继续发展的时候,你就要靠自己去突破。”
12年来,林鸣开展了300多项课题研究、形成63份技术标准、600多项专利。如今,虽已过花甲之年但每天依然忙碌到深夜。
图为林鸣工作场景
林鸣希望能让中国的技术和成果“走出去”,大桥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开放,是为了让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我们的建设过程是开放的,我们在分享大桥建设经验时是开放的,我们在取得一些创新成果后依然是开放的。”林鸣相信通过开放,在全世界工程师之间能构建起,像港珠澳大桥一样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之桥”。
图为2017年12月27日无人机拍摄的港珠澳大桥“中国结”桥塔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收费站总车流153万车次,截至9月底,累计21.58万吨、价值84.45亿美元货物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口。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口岸的旅客总数共计2443.45万人次,日均约6.69万人次,已超出4.8万人次的预测日均客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