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抱团出海”,谁来保驾护航?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日前,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解读政策时表示,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效益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今年1-8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777.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60.1%;完成营业额499.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4.8%。

在不断走出去的同时,国际市场对于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对国际承包商跨国经营、规划能力、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竞争优势,成为众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出海”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遇: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品牌”

当前,发展中国家正不断弥补基建缺口,发达国家也在加速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从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的互联互通,到电力网络和清洁能源、水利建设、一般建筑、市政等民生工程的建设,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刚性需求旺盛,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烙印随处可见,“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运营”、“中国运维”的品牌,在一个个对外承包工程中,日渐崭露头角。

据统计,2002~201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98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均超过20%。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21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一带一路”国家业务贡献率为53.7%,较去年同期增加13.6个百分点。

以四川为例,1981年起,四川省外经企业开始走出去,当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不足1000万美元,经过不断发展到2007年突破10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四川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超过600亿美元。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叠加,原来不沿海、不沿边的四川,通过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已由中国内陆盆地转变为开放前沿。

在四川华西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东东看来,四川成都产业背景深厚,域内拥有众多建筑工程企业。加之劳动力资源充沛,在物理距离上与“一带一路”国家相近,因此在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对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交通银行成都天府新区支行行长朱瑾介绍,自四川自贸区建立以来,她们针对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成长时期,设计了相应的金融产品,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业务。

“在国际单证结算方面,我们联合我行境外分行以及全球3000多家代理行,针对对外承包的工程客户,提供了保函的转开的业务。”朱瑾举例道,通过这样的业务创新,确保对外承包工程类企业能够按照境外业务要求,在项目当地开立保函,满足业务拓展需要。

挑战:风险与成本仍需加强管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环境并不稳定,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国家主权风险等均对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海外业务带来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自身“走出去”的分工体系尚不完善,企业在业务领域、业务模式、市场布局等方面缺乏清晰的定位和分工,尚未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层次、差异化发展的趋势,影响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商务部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7-2018)》中分析,部分企业缺乏长远规划,谋求短期效益,对国际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缺乏研究,盲目进入热点市场;在投标中低价竞标、诋毁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声誉,而且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对于海外业务风险,从事多年海外投资业务的四川华西海外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兴培深有体会,他所关注的,是融资成本的问题。据他介绍,四川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个体体量小,融资成本往往较高、融资渠道单一。“很多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却因资本成本问题,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不足。”

除此之外,国际工程的承揽实施,涉及面广、参与方众多、法律关系纷繁复杂、时间持久。各类实体工程在各国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在建设过程中所处的法律环境和涉及的法律要求却是千差万别。尤其是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国情复杂、法律制度很多并不完善,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就成了走出去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北京德恒(成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显芳认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既需要对当地政治环境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也需要全程把控合同的履约风险。

对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大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密此前曾撰文建议,对外承包企业应加快适应行业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开放和合作的模式加大与国内外企业的协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路径: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大量民营和小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要资金、信息、保险、劳务各个方面的服务和支持。这就需要有本地化的专业平台来整合资源,将这些服务渗透到小微企业中去。

“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通过继续支持相关商(协)会、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发展,健全自律体系,促进企业间合作。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提供培训、会展等专业化服务,搭建促进平台,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

从四川来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主要集中在省会成都。一些从事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建议,利用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搭建专门针对对外承包工程的服务平台,让投融资、法律、劳务、保险,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元素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融合,共同为西部地区要走出去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服务。

在这个第三方服务平台上,应包括金融、劳务、政策咨询、法律、工业园区、使领馆等多维度的信息。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可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支持,从而帮助其进行海外投资决策。

“平台的建设,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效率的问题。”在蒋东东看来,一个完善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压缩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企业与海外环境间的信息不对称,更能够抱团形成合力,形成规模优势。”

四川华西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运霞介绍,有了这个投资服务平台,保险经纪公司可以联合国内外保险主体,为平台上企业及项目提供贯穿项目投资的完整周期风险管理和保险解决方案,从准备投资、工程投标、融资、签署合同、施工建筑、营运到交接完成。

从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这种平台能够实现“以大带小”,带动中小企业成立联盟“抱团出海”,从而与海外商协会合作搭建外部长效对接机制,搭建货物、服务、技术、劳务等方面的展示平台,提升本地企业在海外工程市场的竞争力。

当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找准成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以及痛点。只有这样,平台所收集、积累的信息,才能解决对外承包工程公司在单打独斗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或者困难,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和对接的作用。

“虽然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成都本地企业不具备巨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大家若能够抱团出海,利用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就能够挖掘到更多的市场价值,推动成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不断走向繁荣。”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道。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