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美丽容颜,为她梳妆打扮,是高原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青海省环保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实施的范围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21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涉及158个乡镇1100余个村庄和230多个游牧民定居点,农牧民人口106万。
2014年,青海省各州县完成镇村、道路沿线、江河两岸存量垃圾清理和镇村、定居社区环境整治,建立保洁制度和长效运行保障机制。2015年、2016年,持续加大农牧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措施,三江源地区所有镇村、定居社区,形成稳定运行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安全填埋处理体系。2017年,重点解决三江源城镇周边规模较大村庄污水处置问题,在玛多、杂多县进行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试点,并取得成功。2018年,三江源清洁工程已经接近全覆盖。
总体来看,项目实施管理规范,农牧区环境面貌改善明显,1000余个项目村庄面目一新。
据省环境保护厅副巡视员胡晓林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几年经过各地政府的努力,全省各地都建立起了清洁工程长效机制。首先全面开展农牧区环境卫生整治。一是清理存量垃圾,对社区、街道、村庄、河塘沟渠零散堆放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尤其是杂多县垃圾分类处理发挥出示范效应。二是整治白色污染,对辖区内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农贸市场周边、田间地头乱扔乱堆的商品包装袋、包装盒以及农膜等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集中清理、回收,妥善处理,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做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三是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强村庄、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集中力量开展美化、亮化整治,清理违规乱搭乱建、柴草乱堆、人畜粪便乱倒、污水乱泼和牲畜乱跑等“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和村庄形象。同时,加强农牧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垃圾转运车、垃圾箱全覆盖;加强农牧区公用厕所建设,每个村都建成了公用厕所;饮用水源地得到了保护,一部分地区有重点地推进生活污水处理。
二
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冬季漫长严寒,全县年采暖时间长达11个月。以往县城采暖用能主要是煤炭,煤烟滚滚,环境污染大。
2017年7月,玛多县民族中学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煤改电”在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大范围应用的首个示范项目,由国家电网公司实施。在玛多县民族中学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工程中,拆除掉了原有的热水锅炉房,在原址新建一座锅炉房,分别设置锅炉控制室、运维室、量子热水机组间、水泵水处理间、储藏间、配电室、洗衣房等功能区域,量子热水机组间安装12台输入功率为120千瓦的量子锅炉,更换安装了3栋楼输送管道及暖气片。
2017年寒冬到来的时候,玛多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教室、宿舍的暖气片、管道早已焕然一新。大家不再煤烟里过冬了,房子里异常温暖。师生们不会想到,他们学校将从此告别煤烟,开始使用清洁能源供暖,这也是全国高寒高海拔地区使用清洁能源供暖的示范单位。
尤为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将推广到玛多全县,预计每年可替代标准煤27843吨,减少碳粉排放18933吨、二氧化碳排放69413吨、二氧化硫排放2088吨、氮氧化物排放974.5吨。针对供暖管网无法到达的县城周边区域和农牧区,按照玛多县清洁供暖三年规划,到2019年,当地将逐步推广普及电锅炉、电热炕、电茶几以及光伏供热等,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启动。这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玛多县高温热解设备运行一年多来,一直处在平稳和良好状态,每天可处理垃圾5吨以上,为解决牧区县城垃圾又提供了模板。全县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和“城镇清洁环境整治行动”,组织全县干部和生态管护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县城、公路沿线、旅游景区、牧民聚居地、寺院等进行整治,实现重点区域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
三
玉树州杂多县的垃圾处理出了名,全县路边摆放着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垃圾桶,人们自觉地将垃圾投放其中,县城一片整洁,公路两边也是干干净净。人们也许要问,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
原来,杂多县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设备于今年夏天正式投入使用。离县城一公里的杂多县垃圾处理厂热闹起来,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
记者看到,这里的垃圾高温热解设备十分引人注目。集中起来的垃圾在被高温热解处理前,先由机械分选给料装置对垃圾进行分选,将不能处理的建筑垃圾、酒瓶、泥土等分离出来,其余垃圾输送至热解消纳系统内处理,产生的废气经过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达标后排放,最终对热解后剩余灰渣进行填埋处理。该设备日处理能力可达到20吨,系统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操作人员只需控制操作按钮即可完成所有作业流程。
这项技术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经过反复设计、测算、实验取得成功。据参与设备研发的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介绍,该设备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垃圾焚烧透彻,通过该设备热解后垃圾减容率可达到95%左右;另一方面排放低,各项排放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杂多县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也是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地方。 据省环境保护厅专家介绍,省环境保护厅通过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前期安排400万元,县级配套100多万元建成此项目。该项目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是专门针对高原缺氧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垃圾的特性而设计的。杂多县高温热解设备的投运,不仅为我省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硬件基础,更为全省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杂多县夏果滩社区、吉乃滩社区,按照“垃圾不落地、出户即分类”的原则,率先实施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收效良好,并已在其他社区全面推行。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设立了校园“垃圾换文具点”,用10个塑料瓶可换一根中性笔,2个塑料饮料瓶可兑换一根铅笔,两斤废纸可兑换一支钢笔,一斤以上的不可回收垃圾可换一本日记本。
如今的杂多,早已旧貌换新颜。
四
在三江源农牧区,白色垃圾的处理又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走出一条别样的生态环保之路。在河南县,无论城镇还是村子,看不到四处乱扔的塑料袋子;无论超市还是菜铺,不提供五颜六色的塑料袋。
当年河南县出台“禁塑令”,严禁在全县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当时县政府下发通知,规定全县所有的商铺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如有违反罚款500元。为了不让“禁塑令”变成一句空话,县政府决定拿出一笔资金制作出塑料袋的替代品。
“禁塑令”实施后连续两年,河南县政府出资定做纤维布袋,免费发放到县城和各乡镇周边的商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住了以塑料袋为主的白色污染的扩大,到目前没有出现反弹的迹象。现在,河南县的商铺共有2000多家,大家全部使用极易降解的纸袋。现在,已经形成了良好习惯,自觉使用环保、可循环的布袋子,编织袋。
在河南县优干宁镇,记者现场看到居民们来商店买东西,顺手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布袋子,将食品和其他商品装进去。这个细微的变化也折射出“禁塑令”实施的效果。
居民们说,现在已经适应了不用塑料袋的生活,出门购物,一般都用自家的布袋,或者商家提供的纸袋。
2016年,河南县提出打造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的目标,制定出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条例,为依法治理生态提供了法律依据。
目前,河南县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面形成一条龙的新模式,由村(社区)一级收集,乡(镇)一级转运,县上集中处理,做到垃圾不落地。年内还将引进三江源地区垃圾高温热解处理技术,从而将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推向新水平。
五
记者从省环境保护厅专家了解到,环保部门在全省农村牧区已经发放垃圾转运车2247辆,发放垃圾箱26.1万个,建成污水管网1260公里,其中包括三江源地区。
经过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的实施,农牧区环境卫生得到了整治,同时,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理念和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生态管护员们也变成了保洁员。相关部门还为保洁员发放了衣服、口罩、手套,发放了铁锹、扫帚等工具。这些保洁员勤于工作,每天履行保洁义务,为人们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走进农牧民家里,家家户户种起了盆花,各色鲜花把农牧民家的日子装扮得五彩斑斓。
三江源,早已揭开了她迷人的面纱。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广泛传播,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迈进了崭新的境界,农牧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